【印度研究】龙兴春: 印经济“自力更生”离不开国际合作
作者:龙兴春 成都世通研究院执行院长
文章原载于《环球时报》2020年8月22日
中印6月份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抵制中国商品、限制中国投资、禁用中国手机App和中国设备,取消中国企业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最近又明确排除中国企业参与印度5G建设。
针对印度的行为,有舆论认为是印度政府在迎合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有舆论认为其“抵制中国”实质是印度预谋已久“自力更生”计划的一部分,通过排斥中国商品、设备和应用,尽量多地使用相应的印度国货,以推动“印度制造”。印度对中资企业的打击也是有选择性的,对向印度出口、在印承包工程和互联网类的中资企业限制比较严厉,对在印度投资设立工厂的中资企业比较温和。印度这么做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印度进行重资产投资,对于互联网和承包工程这样从印度挣钱的产业就要把机会更多地留给本国企业。
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仅仅出于强烈的反华情绪而试图“脱钩”肯定是非理性决策,若是出于“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意图,勉强可以算得上是种“自私的理性”,却称不上是正确的决策。追求经济“自力更生”没有错,但通过保护主义、排除外资和外国商品不但不能达到自力更生的目的,反而可能还会损害其“自力更生”的能力。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移动互联网在印度得到高速发展,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外国企业抢滩印度移动互联网市场,据统计,2019年印度下载量最高的10大APP中有7个来自中国企业或中资企业。有些外国企业甚至都不需要在印度设立办公室,不雇佣印度工作人员就可以进入印度市场。这种轻资产的经营模式让很多印度财团眼红,意欲取而代之。用户众多的手机App看似轻资产高利润,实际上拥有大量核心技术,建立在前期巨额“烧钱”的基础之上,禁用中国App后,很难说印度本国企业是否有相应的技术和足够的风险投资催生出自己的产品。
质优价廉高效的中国基建短期内不可取代。印度交通部禁止中国企业参与其道路修筑、电力和电力部门都宣布禁用中国电力设备、印度铁路声称禁用中国控制系统,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企业参与印度基建就是为了挣钱,应该把这个挣钱的机会留给印度企业。如果印度真有相关能力的基建企业和设备,在保护主义严重的印度市场怎么可能有中国企业的机会?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印度本国缺乏快速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中国基建以成本低、质量好、效率高著称,排斥中企的结果会拖慢印度基建改善的进程。
印度有意吸引在中国的外资和中资制造业转移,中国也主动向印度提出探讨“中印制造业伙伴关系”,表明中国愿意进一步鼓励制造业赴印度投资,很多中国企业近几年也表现出投资印度的兴趣。印度这次“抵制中国”浪潮中,对重资产的制造业相对温和,暗示希望中国制造业多投资印度,但不经过必要的法律程序,以安全为由却不出示任何证据就“抵制中国”的行为损害了印度的投资环境,让中国投资者深刻地意识到投资印度的政治风险,加上现在仍然有效的“敌国财产法”,让原本计划对印投资的中国企业望而却步。
“抵制中国”也打击其他国家对印度投资的信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印度本国企业和外国投资印度的企业都需要中国的原料和零部件供应,抵制中国产品和设备导致这些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如果印度继续抵制中国产品、设备,不但中国制造业不会去印度投资,也会打击其他国家制造业对印度投资的信心,其竭力推动的日本、美国等国在华企业向印度转移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自由化改革前,印度曾长期排斥外资,奉行“进口替代”的“自力更生”,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是印度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印度制造业只有在与外国先进企业的合作中才能学习成长,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成都世通研究院
您的关注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